員工分享|知行合一的修行
近期,董事長向我們推薦了《大學》及曾偉教授的《知行合一要落地》。用心閱讀,就會感嘆:讀書為何能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何以立命?何以求真?何以經(jīng)營管理?當認真閱讀這兩本書。
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"!洞髮W》開篇所講的“道、明明德、親民、止于至善”,被稱為“四綱”。從“道”開始,落于“至善”。道,簡而言之,就是存天理,去人欲。天地萬物一切皆善,這就是至善。要達到道與至善的境界,需要“明明德”和“親民”。明明德,是向內(nèi),是內(nèi)修,就是每一個人的內(nèi)心都有一個標準,哪些事該做,哪些事不該做。親民,是向外,是外修,在人和事上磨練,人在事上磨。內(nèi)外兼修,方能明心見性,善待萬物。
要做到內(nèi)外兼修,明心見性。需要“七證”、“八修”。“七證”,即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!鞍诵蕖,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
至此,大人之學,有兩個核心的東西,需要不斷地修行和修煉。這就是“格物”和“修身”。格物和修身這兩門功課做好了,做到位了,則家齊、國治、天下平,則止于至善。
老子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里說過這樣一句話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道是催生萬物的生命力。悟道,就是悟萬物。萬物如何悟?三千世界,萬物眾生,各有其理,各有其善。破障礙,去混沌的處方,就是“格物”。格物,革去原有的,固有的思想、思維,按事物的內(nèi)在趨勢,去順應和發(fā)展。這就需要把不同事物,分門別類,進行歸類,進行分析,了解事物內(nèi)在的生命規(guī)律,把握事物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方向。
聯(lián)系到我們超市,我們門店,格物是一種非常好的管理方法。生鮮為何損耗大?銷售為何增長?只有以格物的態(tài)度和方法,才能解開迷團,破除困境。這就要求我們一個個類別,一個個單品的去進行分析和研究,一個個環(huán)節(jié)去解剖梳理。如魚部的銷售,在我們門店,一直以來,是一個軟肋部門。不能缺,但又做不好,不是沒有市場,而是我們不知道經(jīng)營和管理。淡水魚該如何賣,海鮮魚有哪些種類,每一種海鮮,它的習性如何,如何養(yǎng)殖,如何售賣,如何制作,如何養(yǎng)水,鹽度、溫度怎樣,都是懵懂狀態(tài)。要改變現(xiàn)狀,必須格物,必須從單品入手,從具體的事物著手,從養(yǎng)水養(yǎng)魚開始,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和技能。于是,我們從員工技能抓起,從渠道抓起,從一個個單品突破。整個魚部得到了質(zhì)的提升,從去年同期6月份魚部銷售不足400萬,到今年6月份銷售1100萬。僅基尾蝦6月份銷售190多萬,去年同期僅47萬。袖里乾坤大,壺中日月長。魚部如此,蔬菜、水果等超市其他任何部門,都是如此。格物,就能找到根源,找到機會。
格物不僅是一種態(tài)度,更是一種修行。格物需要身修,身修,就是修身,就是親力親為的參與、踐行。社會上,有這樣一類人:憤青。不滿現(xiàn)狀,牢騷滿腹,問題一大堆,但不愿或不能去改變。其根本是無修身之心之行。這種人對社會有害無利。在企業(yè)里,我們同樣發(fā)現(xiàn)在經(jīng)營管理中,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。但我們需要的是去改變,去行動,需要的是身修,是親力親為,是親民。知道重要,但比知道更重要的是行動;行動重要,但比行動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。當把問題轉(zhuǎn)化成事情時,就是行動,就是知行合一;反之,則是知行不一。
大學之道,就是教人們知行合一,就是教我們從格物開始,不斷地修身,從而成為真正的“大人”。(文/唐利華)